每日打卡 英文“原文精读”第33期:巴菲特谈股票分拆

发布时间:2025-06-14 09:33:43 人气:28次

  股票计算,如果巴菲特没有进行慈善捐赠的话,其现在的持仓市值已经高达2449亿美元(截至2023年6月),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首富。即便是在捐献了超过半数的财富之后,如今的巴菲特依然坐拥千亿美元身家,常年位居“福布斯富豪榜”前5名。如果把巴菲特所获得的巨额财富视为世俗意义上的成功,那么在“立功”之外,巴菲特还有一项极其卓越的成就,那就是“立言”。巴菲特数十年如一日,笔耕不辍,把他对投资、对人生的理解都倾注在历年的致股东信里。《巴菲特致股东的信》也因此被誉为投资界的“圣经”,几乎是每位投资者的必读书目之一。由巴菲特原著,坎宁安整理,是学习巴菲特的第一手资料。2023年6月,我发起了“学习原文每日打卡”活动,多次被推荐为“雪球热帖”。为方便公众号上的更多读者学习,我决定定期将相关内容发布于此,定名为:原文精读。每期按主题推送10天左右的打卡内容,以下为第33期(2024.5.15~2024.5.29):

  精译:伯克希尔股票在纽交所上市一年多以来,我们的经纪人——亨德森兄弟公司的吉姆·马奎尔继续着他的出色表现。在我们上市之前,买卖的交易价差通常是股价的3%甚至更多。吉姆将价差维持在50点(50 points)甚至更低,以目前的价格计算,这一价差远低于股价的1%。随着交易成本的降低,买卖股票的股东会从中受益匪浅。

  因为我们对吉姆、亨德森兄弟公司和纽交所的表现感到满意,在纽交所的一系列广告中,我们不吝赞美。通常我会避免给人站台,但在这里,我很乐意公开赞美纽交所。(1989年)

  心得:这里给大家科普一个知识点:在英文中,点(point)表示绝对值。比如说,昨天上证指数收于3148点,如果今天上涨了50点,就是3198点;昨天贵州茅台收于1706元,如果今天上涨了50点,就是1756元。按照前复权计算,伯克希尔1989年底的收盘价为8675美元/股,如果交易价差维持在50点(也就是50美元)以内,所以巴菲特才说,这一价差远低于股价的1%。

  我们经常被问到:为什么伯克希尔不拆分股票?这一问题背后的假设通常是,拆分股票是一种利于股东的行为。我们不赞同这种看法。让我来告诉你为什么。

  让伯克希尔-哈撒韦的股票以跟内在价值合理相关的价格出售,这是我们的目标之一。(但请注意,“合理相关”不等于“完全相同”:如果备受尊重的公司在市场上以大幅折价出售,伯克希尔的股价可能也不会例外。)合理的股价取决于理性的股东,包括现有以及潜在的股东。(1983年)

  心得:市场上有很多似是而非的观点,比如说拆股有利于股东,因为它方便了股东的交易。但巴菲特一针见血地指出,拆股会导致交易更加频繁,股价偏离内在价值的次数更多、幅度更大,实际上是不利于股东的。

  精译:如果一家公司的现有股东或潜在买家,喜欢做一些非理性或情绪化的决策,那么就会周期性地出现一些非常愚蠢的股价。躁狂抑郁型人格会产生躁狂抑郁型估值。这种异常情况可能会有利于我们买卖其他公司的股票。但我们认为,在伯克希尔股票交易市场,尽量减少这种异常情况的发生,符合我们双方的利益。

  要想获得高质量的股东绝非易事。阿斯特夫人可以挑选她的400名客人,但在股市,任何人都可以购买任何股票。进入股东“俱乐部”的成员不必接受智力、着装、情绪稳定性、道德敏感性等方面的筛选。因此,“股东优选学”看起来可能是一项前途无望的事业。(1983年)

  心得:阿斯特夫人是19世纪美国上层社会无人不知的“社交女王”。1862年,阿斯特夫人在纽约第五大道建造了一座别墅,里面的舞厅足以容纳400人。阿斯特夫人按照严苛的标准筛选了进入舞厅派对的门槛,这里会提供最精致的服务,但一切都只为上流精英打开大门。巴菲特借此来说明,阿斯特夫人可以挑选她的客人,但他是没法挑选伯克希尔股东的。这样看来,“股东优选学”似乎无望。不过,巴菲特并没有轻言放弃。

  精译:然而,在很大程度上,我们认为,如果我们始终如一地宣讲我们关于商业和股东的理念,且没有相互矛盾的信息,然后顺其自然,那么吸引和维持高质量的股东群体是有望实现的。例如,尽管任何人都可以购买歌剧或者摇滚音乐会的门票,但倘若自我选择的定位是歌剧,跟定位是摇滚音乐会相比,自然会吸引到截然不同的人群。

  通过我们的政策和沟通(也就是我们的“广告”),我们试图吸引那些了解我们的运营、态度和期望值的投资者。(同样重要的是,我们试图劝阻那些不符条件的投资者。)我们想要的是那些具有股东意识且打算长期投资公司的人。还有,我们想要的是那些把注意力集中在业绩而非股价上的人。(1983年)

  心得:虽然巴菲特觉得“股东优选学”看似无望,但他依然没有放弃努力。巴菲特明确提出,自己喜欢什么样的人,不喜欢什么样的人,然后通过致股东的信广而告之,可以尽可能地做到“吸引到想吸引的,淘汰掉想淘汰的”。其实,我们今天更新雪球帖子,发公众号文章,也起到了类似的作用。

  精译:拥有这些特质的投资者是少数,但在伯克希尔却占多数。我相信,我们90%以上的股份(甚至可能超过95%),是由伯克希尔五年前的股东持有的。我猜测,我们95%以上的股份,其由投资者重仓持有的,他们持有的伯克希尔至少是自身第二大持仓规模的两倍。在超过数千名公众股东和超过10亿美元市值的公司中,论股东像企业主一样思考和行动的程度,我们几乎肯定是行业翘楚。拥有这些特质的股东群体并保持进化殊为不易。(1983年)

  心得:伯克希尔股东的忠诚度极高,巴菲特给出了两组数据:一是90%以上的股份都是由“五年老粉”持有的;二是95%以上的股份,都是由伯克希尔的“唯粉”持有的。“唯粉”区别于“通粉”,是指那些将主要持仓放在伯克希尔而非分散投资的人。

  精译:如果我们拆分股票,或是采取其他关注股价而非商业价值的举措,我们就会吸引一批不如现有卖家群体的买家。如果我们按1:100的比例拆分股票,让那些打算买1股的人可以买100股,这样会更好吗?那些认为会更好的人,如果他们因为拆分或预期拆分而购买股票,肯定会降低我们现有股东群体的质量。

  这些新进股东更喜欢面值而非价值,他们觉得9张10美元的钞票比1张100美元的钞票更富有。拿我们现有清醒思考的股东去换取易受影响的新进股东,我们真的可以提升我们的股东群体质量吗?出于非价值的考虑买进股票的人,很可能会出于非价值的考虑而卖出股票。他们的出现,只会加剧与潜在业务发展无关的股价波动。(1983年)

  心得:市场上有一种观点认为,拆股之后会除权,股价会降低,显得很便宜,然后就会来一波填权行情。实际上,看每股股价的绝对值来判断股价是否便宜,属于纯小白的认知。比如说,2024年5月,贵州茅台1700元/股,华谊兄弟2元/股,两者没有任何可比性。现在买一手茅台要17万元,挡住了很多小额投资者,这样反而有利于维护公司的股价稳定。

  精译:我们将努力避免那些主要以短期股价吸引买家的政策,并努力遵循那些重点以商业价值吸引成熟长期投资者的政策。你在一个由理性成熟投资者构成的市场中买入伯克希尔的股票,如果你愿意的话,你就应当有机会在同样的市场中卖出股票。我们将努力保持它的存在。

  股市颇具讽刺意味的是,它对活跃度的强调。经纪人使用“市场性”和“流动性”等术语,对股票周转率高的公司大唱赞歌(他们不能填满你的口袋,却很有信心填满你的耳朵)。但投资者应该明白,有些事情对庄家有利却对玩家不利。过度活跃的股市是企业的扒手。(1983年)

  心得:经纪人强调“流动性”,是因为股票的换手率越高,他们收取的交易佣金也就越多。我们可以看看上市公司的财报,其业绩跟股市走势高度相关。牛市的时候,交投活跃,券商经纪业务也赚得盆满钵满,反之亦然。然而,对于客户来说,频繁交易却是投资的大敌。巴菲特早年不愿意做经纪人,就是因为内心时常会有冲突。从事投资以后,内心变得越来越自洽。

  释义:1.“extract”意为“提取”;“hypothetical”意为“假设的”;“privilege”意为“特权”;

  精译:比方说,如果一家典型公司的资本回报率为12%,假设其股票每年的周转率高达100%,倘若股票的买卖双方各提取1%的佣金(对于低价股,佣金率可能要高得多),并且股票以账面价值交易,那么这家公司的股东每年将因为转让所有权而支付公司净值的2%。这项交易对企业的收益没有任何影响,这意味着股东因转让的“摩擦”成本而损失了1/6的收益。(而且这一计算尚未计入期权交易,否则会进一步增加摩擦成本。)(1983年)

  心得:企业每年赚12%,你一直拿着,长期的年化收益率大约就是12%;你动来动去,并不创造财富增量,却会加剧摩擦成本,这是一道很简单的数学题。由此,巴菲特调侃说,牛顿第四大运动定律应是:运动有害投资。

  释义:1.“musical chairs”意为“抢座位游戏”,其规则是,音乐一停,大家就要各自抢占座位坐下,座位比参加人数要少。巴菲特以此来比喻人员的频繁流动和更迭;

  5.“specious”意为“似是而非的”;“on balance”意为“总的来说”;“subvert”意为“颠覆”;“shrinkers”意为“收缩机”;

  精译:凡此种种,都让股东频繁更迭的成本变得相当昂贵。如果政府部门对公司或投资者的盈利征收16.67%的新税,你能想象会引起多么痛苦的哭喊吗?通过参与市场交易,投资者可以给自己施加相当于这种税的负担。

  (我们知道,有一种“做大蛋糕”的观点,即这些交易提高了资本配置的合理性。我们认为,这种观点是似是而非的,总的来说,过度活跃的股票市场破坏了理性的资本配置,并起到了“切走蛋糕”的作用。亚当·斯密认为,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,所有非共谋行为都受到一只无形之手的引导,这只无形之手引导着经济取得最大程度的进步;我们认为,赌场式的市场和一触即发的投资管理行为就像一只无形之脚,会阻碍并减缓了经济的发展。)(1983年)

  心得:巴菲特真的是善用比喻的高手。我们都知道市场经济的自发调节机制是一只“看不见的手”,会促进经济的发展;巴菲特形容频繁交易带来的摩擦成本损耗是一只“看不见的脚”,会阻碍经济的发展。

  精译:我们拿过度活跃的股票与伯克希尔做个对比:我们股票的买卖价差目前约为30点,或略高于2%。根据交易规模,伯克希尔卖方收益与买方成本之间的差额可能从4%(仅涉及少量股票的交易)到1%~0.5%(可以通过谈判减少做市商价差和经纪人佣金的大宗交易)不等。由于伯克希尔大多数股票交易规模都相当大,所有交易的价差平均可能不超过2%。(1983年)

  心得:之前我们做过科普,“points”表示绝对值。1983年末,伯克希尔A类股票每股收盘价为1310美元,买卖价差控制在30美元左右,也就是2.29%,这已经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。后来伯克希尔从纳斯达克转移到纽交所上市,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为了缩小买卖价差,尽可能地降低投资者成本。

  精译:同时,伯克希尔股票的真实换手率(不包括交易商间的买卖、赠予和遗赠)可能每年只有3%。因此,我们的股东作为一个整体,每年可能要支付的费用相当于伯克希尔市值1%的6/100。根据这一非常粗略的估算,费用约为90万美元,虽然不是小数目,但远低于平均水平。股票拆分会增加这一费用,降低股东质量,并导致市场价格与内在价值的相关性更低。我们看不到任何能抵消这些缺点的好处。(1983年)

  心得:截至1983年底,伯克希尔A类股票1147000股,年末收盘价1310美元/股,总市值约15亿美元。股东整体支付的费用约为90万美元,相当于万分之六,这正是“交投清淡”所带来的好处。

  精译:去年年底,伯克希尔的股价突破了10,000美元/股。有些股东向我提到,高股价让他们面临一个问题:他们喜欢每年赠予股票,但发现自己受到税收规则的限制。根据税法相关规定,对个人年度赠予金额不超过10,000美元和超过10,000美元的情况做了区分。也就是说,不超过10,000美元的赠予是完全免税的;超过10,000美元的赠予会占用捐赠者一生中免于赠予税和遗产税的额度。如果豁免额度已经用尽,则须缴纳赠予税。(1992年)

  心得:基于对资本的节制,对股东的负责,巴菲特一直拒绝增发和拆股,这导致伯克希尔的股价越来越高。达到1万美元/股后,有些股东如果选择赠予就得交税。面对这一难题,巴菲特会给出什么样的建议呢?且听下回分解。

  释义:1.“recipient”意为“受赠人”;“donor”意为“捐赠人”;“consent”意为“同意”;

  精译:针对上述问题,我给出三条建议。首先,对于已婚股东而言,只要捐赠者提交一份包含其配偶书面同意的赠予税申报表,就可以每年向单人免费捐赠2万美元。

  其次,无论股东是否已婚,都可以折价出售股票。例如,假设伯克希尔每股为12,000美元,而有人只希望赠予10,000美元。在这种情况下,以2,000美元的价格将股票卖给受赠人吧!(注意:如果向受赠人出售股票的价格超过你的计税基础,那么你仍须缴税。)

  最后,你可以与受赠人建立一家合伙企业,以伯克希尔的股票注资,你可以每年让渡合伙企业的一部分股份,至于多少,随你喜欢。如果每年赠予的价值不高于10,000美元,则无须缴税。(1992年)

  心得:针对伯克希尔的股价超过1万美元/股触发赠予税的问题,巴菲特给出了三条建议:1.已婚的股东,可以将配偶的免税额度也用满;2.不管已婚未婚,只捐免税的1万美元,剩下的由受赠人通过股票交易补差价;3.捐赠人与受赠人成立一家合伙企业,只捐股权,不捐股票。巴菲特提的建议都很好,不过都涉及到一些事务性的操作,还是不如直接捐股票方便。这也成为巴菲特后来最终决定拆股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
  我们坚持前述关于股票分拆的观点。总的来说,我们认为我们的股东政策,包括拒绝分拆股票的政策,助力我们构建了一个比任何公众公司都更团结的股东群体。我们的股东思考和行事方式就像理性的长期所有者,并且看待企业的视角与芒格和我一样。因此,我们的股票一直在围绕内在价值合理相关的价格区间进行交易。(1992年)

  心得:面对伯克希尔股价过高导致赠予无法免税的问题,为什么宁愿绕道寻求别的解决方法也不愿意拆分股票? 巴菲特解释了原因:他珍惜现有的股东,以及相对稳定的股价。

  2.“nonetheless”意为“尽管如此”;“enticed by”意为“受到……的诱惑”。

  精译:此外,我们认为,我们的股票换手率远低于其他任何大型上市公司。对很多公司的股东来说,交易的摩擦成本是一种很重的“税收”,这在伯克希尔几乎是不存在的。(我们在纽交所的经纪商吉姆·马奎尔精于做市,无疑有助于降低这些成本。)显然,拆分股票不会显著改变这种情况。话说回来,如果因为拆分股票而吸引新股东,并不会使现有的股东群体升级。相反,我们认为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退化。(1992年)

  心得:至少在1992年,巴菲特还是非常坚决地拒绝拆分股票。那么,后来的伯克希尔B类股票又为何会出现呢?请听下回分解。

  两周以前,我在深圳出差,参加兰启昌老师的私董会分享。上午的活动结束后,我本想直接赶往高铁站,没想到宽大同老师邀请我去他的茶室一叙,聊得还挺开心的。一看时间,离高铁发车时间已经很近了。我匆忙打了个网约车,系统显示,到达高铁站时,离发车时间只剩下9分钟。9分钟,意味着只要稍微堵一点车,或者多等两个红绿灯,我可能就要错过上车时间了。那可是周日下午的深圳哟!很多人从外地玩了刚刚回来,一路堵得不行。讲真,我内心是有点焦虑的。但是,我没有把这种不好的情绪传递给司机,我只是很平静地对他讲:“师傅,麻烦你快一点,我这边时间有点紧。”司机表示非常理解。我看他一直在切换车道,看得出来,他也是很努力地想快一点。我觉得不管是否迟到,司机的态度已经让我很满意了。于是,我跟他说:“幸好是我搭了你的车,要是别的司机,估计我铁定赶不上车了。”司机一听,更是全力以赴了。深圳有很多120秒的红灯,司机没有傻傻地等到那里,而是选择右转,在不违反交规的情况下,再巧妙地折回来。我忍不住对司机说:“你真是太棒了!”神奇的事情发生了。司机像是中了魔力,一路绕过了四个红灯,带我狂奔到高铁站,并找到了离进站口最近的电梯。临下车时,司机指了指电梯说:“你从这里上去,直接就是进站口了,应该来得及。”我看了看时间,足足还有20分钟。我匆匆对司机说了声“谢谢”,他回头冲我笑了笑,说:“这真是一段难忘的经历。”这是件很小很小的事情,但过去了这么久,我写下这段话时,内心仍然是满满的感动。因为我一直在夸奖司机,他似乎受到了某种激励,想要配得上我的表扬。试想,如果我一上车就是一种责备的口气:“你能不能开快点?你是怎么搞的?你再这样我就赶不上车了你知道么?”我想,我铁定会误车。其实,哪怕再渺小的普通人,内心也是极度渴望获得别人认可的。故事讲到这里,还没有结束。我坐上高铁之后,给了司机全五星的好评,并认真写了一长段留言。末了,还给了司机一笔不菲的打赏。我心里清楚,也许这一辈子,我跟这个司机都不会再有交集。不过,我还是想通过我小小的善意,来激发司机更多的善意。我想让他知道:你这么做值得,你会收到精神和物质上的回报。如果下次这个司机再遇上赶车的乘客,他大概率也会尽心尽力地带着乘客一路狂奔吧?想到这里,我不由得露出了欣慰的笑容。这些天,我一直在反复强调两句话:

标签: #每日打卡 英文